不知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?當在面對一個空白版面的時候,腦子裡面也是一片空白,這說明本身缺乏構圖意識。
其實在思考排版之前,關於元素的擺放位置需要有一個大致的構想,這個構想就是構圖,相當於是版式的雛形,有這個雛形之後,才能開始下一步的細化,只有充分理解構圖的意義與作用,排版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。
這篇文章將會以繪畫作品為切入點,帶領認識與理解構圖。為什麼是繪畫作品呢?首先,歷史上那些有名氣的繪畫作品多少都會有一定的熟悉度,其次,從這些經典的繪畫作品中也能發現,許多經典的構圖形式,從古至今到此一直都在使用,今天內容也要從這些經典的構圖開始。
對角構圖概念
在看一些優秀的繪畫作品時,雖然無法理解畫家的意圖是什麼,但是卻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。而美又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,每個人對美的理解都不一樣,如果某一幅繪畫作品給你帶來了“美”的感受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?
或許有人會說:是因為畫家的技藝高超,他畫得好。但是這個答案還是過於籠統,“技藝高超”是高超在哪裡呢?要想知道其中的奧秘,我們需要了解一下,作畫的基本原則是什麼。
畫家在作畫時,會運用“視覺語言”與“美感法則”來進行創作。
拿“視覺語言”來說,通俗的講它就是畫中所包含的東西,比如:色彩、物體、光影、空間等等。
而“美感法則”就是畫家在創作時,所要用到的一些美學比例和對比方式。
畫家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與美感,會在一定的空間內,有意識地安排人與物體的位置關係,把多個局部形象組合成一個藝術整體,這個過程就是構圖的過程。
繪畫作品之所以能給人帶來美的感受,原因就在於畫家會通過“構圖”手段,將“視覺語言”與“美感法則”和諧地揉合在一起。
它們三者的關係是:在構圖的大框架下,合理的安排視覺元素與美感法則來表達作品的創作意圖。
與“構圖”類似的還有另外一個詞叫做“構成”,那“構圖”與“構成”之間有什麼關係呢?從本質上來說,它們之間存在共同點,但是,又不完全相同。首先我們用一組圖形來演示一下什麼是“構成”。
我們可以看到圖中有三組圖形,每一組中包含的三個正方形元素,他們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,我們把這種元素的排列方式就叫做“構成”。
那什麼是“構圖”呢?首先“構圖”與“構成”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在安排元素的位置,但不同之處在於,“構圖”需要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之內。
也就是說,在一個限定的空間內安排元素的位置,就是構圖的過程。而“構成”則沒有這個限制,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區別。
第二個區別在於,“構成”作品既可以是立體的也可以是平面的,在平面設計的基礎課當中,就包括了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。但構圖作品只能是平面的,我們拿一個房子的平面圖舉例子。
在這張平面圖中已經安排好了房子內部的所有結構與家具的位置。繪製這張平面圖的過程就是“構圖”的過程,它是在平面上進行的。
等到施工結束後我們所看到成品卻是立體構成的。研究“構成”是在探索可能性,它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,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。而“構圖”則是在一個已經限定好的平面空間內安排元素的位置。
那說回繪畫作品,畫家在作畫之前,一定先要有一個確定尺寸和形狀的畫布,因此在繪畫作品中我們討論的是構圖。接下來我們來講一下,在繪畫作品中常見的構圖形式都有哪些,以及我們要如何運用在設計作品中。下面,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案例。
這一幅是梵高的作品——《加歇醫生像》。乍一看發現畫面只有一個人物,並且幾乎佔滿了整個版面,似乎看不出運用了什麼構圖形式,但是通過分析加歇醫生的體態姿勢以及視線的方向,我們可以推斷出,這幅畫運用了對角線構圖。
如果梵高的《加歇醫生像》需要推測的話,那這一幅彼得·保羅·魯本斯的《耶穌下十字架》就很明顯了,一個典型的對角結構。
米開朗基羅的《創造亞當》則更加經典,也是運用了對角線構圖,亞當在左下角,上帝在右上角。
為什麼這些畫家會選擇對角線構圖呢?因為對角線是一根非常特殊的斜線,同時它也是一根最穩定的斜線,許多畫家在畫素描時都是從對角線開始的。講到這或許會有人不太明白,對角線作為一根傾斜的線條,為什麼是穩定的呢?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。
在一個矩形畫面上挑選兩個不相鄰的角,並在它們之間繪製一根線,這跟線就是對角線,它將畫面一分為二。
這兩塊空間的面積是一模一樣的,因此在重量上來說畫面依舊是平衡的,並不會因為對角線的出現而打破平衡感。
雖然說,對角線是最穩定的一根斜線,但是應用不當依然會使畫面失衡。比如我們為了設置對角構圖,而在違背常理的情況隨意改變元素的視角,也就是說不能為了對角而對角。
舉個例子,這是一個正常視角的站姿貓咪,通過改變角度達到對角構圖後,我們會發現照片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,缺少穩定感。因為這種角度的站姿是違背地心引力的狀態。
再來看這隻貓咪,它的姿勢是側躺的,正常視角可以理解為側躺在地上,傾斜後可以理解為側躺在一個靠墊上,畫面依舊是穩定的。所以只要旋轉後視角依然合理,就不會給人失衡的感覺。
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是,當照片中有明顯的地平線或水平面時,也不能套用對角線構圖,這會使得畫面的傾斜感過強,導致受眾在觀看畫面時產生不適。除非你就是想表現某種特殊的視角,從而製造強烈的視覺衝擊。
比如這張照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人物前方的地平線是傾斜的,人物也是傾斜的。整個畫面會給人不穩定的感覺,但是這個視角是平時不常見的,配合畫面的內容,形成了很強的視覺張力。
這匯聚的趨勢具體是如何體現的呢?通過一張海報來解釋這個過程。版面的左上角與右下角處都有元素,而且在對角線所經過的位置,也是版面的焦點處放置了標題信息。當受眾在觀看這個版面時,視線會被牢牢的鎖定在這三個點上,從左上到右下,再從右下回到左上。
對角線構圖不光能引導視線,當版面中元素較少的時,我們也可以考慮使用對角線構圖,它可以給版面帶來相對較飽滿的視覺感受。
因為對角線是整個矩形版面中最長的直線,它能夠帶領受眾非常自然的看完整個畫面。
由於人的常態閱讀方式是從左至右的,所以當在做對角線構圖時,可以優先考慮從左上角開始延伸至右下角。因為這樣更符合正常的閱讀習慣。當然反過來從右上角至左下角也完全可以,它們產生的效果都是一樣的。
關於對角線構圖的知識點講完了,接下來做個案例演示一下,這是要用到的文案信息與圖片素材。
先將網格繪製出來,然後在版面的左上角與右下角分別放置一張圖片。
因為要做一個左上到右下的對角結構,為了使這個結構更加明確,把右下角的圖片進行一個翻轉,這樣兩張圖片中的主體人物就完全形成了對角關係。
左上與右下的對角位置都放置了信息,現在版面中,最大的負空間位置在左下角處,將剩餘的文字信息,以最簡單的方式編排在這塊區域供人閱讀。
最後,把書脊編排出來這個案例就完成了。
對於常見的對角線構圖形式,給大家總結了三種,第一種:就是大家現在所看的,將文字編排在對角處的表現形式,屬於文字對角。
第二種:將圖片素材編排在對角處的表現形式,屬於主體對角。之前演示的案例就是這種形式的。
第三種,將圖片素材與文字信息編排在對角處的表現形式,屬於主體與文字對角。
之後會介紹 交叉構圖及向心式構圖